1. 碳中和與淨零排放
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是指國家、企業、產品、活動或個人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二氧化碳或溫室氣體排放總量,通過使用低碳能源取代化石燃料、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或溫室氣體排放量,實現正負抵消,達到相對「零排放」。
淨零排放(net zero emissions)其指的是溫室氣體淨排放為零,在近幾年更常被使用。與碳中和不同的是,淨零排放包含所有溫室氣體,且抵銷排放的做法只考慮能實際將溫室氣體從大氣移除的方式(如:植樹造林、碳捕集與封存)
2. 為什麼要設定基於科學的凈零目標?
淨零排放已迅速成為主流,覆蓋了全球GDP的91%和83%的排放量。制定凈零標準的目的是引導企業以符合社會氣候,和可持續發展目標並在地球生物物理範圍內的方式向凈零狀態過渡。
3. 淨零標準的關鍵要求:
● 專注於快速、深度減排: 快速、大幅減少價值鏈排放是將全球氣溫上升限制在1.5°C的最有效、最科學的方法。 這是凈零標準的核心,必須成為公司的首要任務。淨零排放標準涵蓋了公司的整個價值鏈排放。
● 設定短期和長期目標:採用凈零標準的公司必須設定短期和長期的科學目標。這意味著到2030年將排放量減半;2050年,組織必須產生接近零的排放,並將中和任何無法消除的殘餘排放。
● 在達成長期目標前,不得提出淨零宣稱: 只有當公司達成了基於科學的長期減碳目標時,它才被視為已達到凈零排放。大多數公司都必須有長期目標,到2050年減排至少達到90%。在這一點上,公司必須使用碳去除來中和任何尚無法消除的有限排放。
● 超越價值鏈:SBTi建議公司更進一步,在其科學目標之外進行投資,以幫助緩解其他地方的氣候變化。公司應遵循減排等級,承諾在投資減少價值鏈外的排放之前減少價值鏈的排放。
4. 淨零標準的主要優勢:
● 完整性:該目標涵蓋公司價值鏈中的所有主要排放源
● 近期行動:近期目標提供符合氣候科學的短期行動
● 目標:該目標導致緩解措施,符合穩健氣候情景將升溫限制在1.5°C
● 大致時間:該目標旨在最遲在2050年之前在一定時間內實現凈零排放,這與將升溫限制在1.5°C相一致
● 問責制:該目標將受制於一個穩健且獨立的問責架構
資料引用:
The Net-Zero Standard - Science Based Targets
華測建議
申請SBTi科學碳目標規定應覆蓋企業至少95%的範疇一和範疇二排放量;而當範疇三在總排放量中的占比超過40%時,須設定範疇三目標。目標邊界至少應覆蓋範疇三總排放量的三分之二。因此申請通過SBTi前,建議必須遵循GHG Protocol的標準,涵蓋範疇三價值鏈的部分進行盤查及量化。
而被國際認可的淨零碳排路徑,則是達成基於科學的長期減量目標,並將所剩不多的碳排放以碳權、碳匯…等方式消除趨近於零。而非購買碳權、綠證做直接的抵銷。
華測服務
- ISO 14064-1:2018 溫室氣體盤查標準
- ISO 14067:2018 產品碳足跡標準
- ISO 50001:2018 能源管理系統
- PAS 2060: 2010 碳中和實施標準
- SBTi 科學基礎減碳
- CDP揭露評級諮詢服務
- 企業永續共識營
- ESG永續報告書
- 減碳熱點分析與建議
- 淨零排放目標諮詢服務
- 綠色工廠/清潔生產
- CDM/CCER/VCS認證
- 其他體系認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