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I華測檢測林業碳匯業務為企業提供溫室氣體服務、節能技術服務、綠色製造評價、ESG服務等服務,助力企業積極履行可持續發展職責,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改善生態環境、應對氣候變化、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促進可持續發展。
推動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當今國際社會的普遍共識,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正在為社會帶來了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系統性變革。
作為碳中和重要的支撐元素,碳匯具有多重效益,有利於改善生態環境、應對氣候變化、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促進可持續發展。
CTI華測檢測將可持續發展業務作為公司未來發展的重點方向,在溫室氣體服務、節能技術服務和綠色製造服務領域,積極履行可持續發展職責,致力於為客戶提供更好的服務。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定義,將“從大氣中清除二氧化碳的過程、活動和機制”稱為“碳匯”。
碳匯即碳庫碳儲量增加,—定時間內碳庫碳儲量的增加量,稱為碳匯量(tC/yr)
碳源即碳庫碳儲量減少,或稱為溫室氣體排放源,一定時間內的碳排放量用(tC/yr)衡量
林業碳匯則是指利用森林的儲碳功能,通過植樹造林、加強森林經營管理、減少毀林、保護和恢復森林植被等活動,吸收和固定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並按照相關規則與碳匯交易相結合的過程、活動或機制,包括森林經營性碳彙和造林碳匯兩個方面。
清潔發展機制(CDM)項目、國際核證碳減排標準(VCS/VERRA)項目、中國自願減排(CCER)項目、福建林業碳匯(FFCER)項目和廣東碳普惠項目。
並不是所有的林業碳匯都可以進行開發交易,只有產權明晰的林地,在符合方法學的情況下才可以進行開發,經過國家/省市主管部門備案後,才可以進行交易。
根據生態環境部發布的《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中規定全國碳市場重點排放單位每年可以使用國家核證自願減排量(CCER)抵銷碳排放配額的清繳,即我國境內可再生能源、林業碳匯、甲烷利用等項目的溫室氣體減排效果進行量化核證,抵消其不超過5%的經核查排放量(1單位CCER可抵消1噸二氧化碳當量的排放量)
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被稱為“綠碳”
利用海洋活動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則被稱為“藍碳”
藍碳又稱“藍色碳匯”“海洋碳匯”,特指海洋活動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並將其固定、儲存在海洋生態系統中的過程、活動和機制,是相對於陸地森林固定的“綠碳”而言的。
“藍碳”的概念來源於2009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IOC-UNESCO)聯合發布的《藍碳:健康海洋固碳作用的評估報告》(簡稱《藍碳報告》),特指那些固定在紅樹林、鹽沼和海草床等海洋生態系統中的碳。而這些能夠固碳、儲碳的濱海生態系統即為“濱海藍碳生態系統”,它們中的代表—紅樹林、海草床和濱海鹽沼則並稱“三大濱海藍碳生態系統”。
■ 海洋在固碳方面具有無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 海洋儲存了地球上約93%的二氧化碳,且每年可以清除30%以上排放到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匯,促進海洋碳匯發展開發海洋負排放潛力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路徑
■ 目前,2021年7月,廈門產權交易中心設立了全國首個海洋碳匯交易平台。2021年9月12日,紅樹林生態修復項目2000噸海洋碳彙在廈門產權交易中心海洋碳匯交易平台順利成交,這是福建首宗海洋碳匯交易。
■ 海南國際碳排放權交易中心(下稱“海碳中心”)日前獲批設立。據悉,海碳中心將通過海洋碳匯(即“藍碳”)產品的市場化交易,推動海南的藍碳方法學成為國際公認標準,並納入國際海洋治理體系。同時,為各類碳金融產品提供有力的資本市場基礎支撐平台。
■ 未來,我們將有更多平台可以交易“藍碳”。